首页 > 娱乐资讯 > 2017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

2017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

发布时间 : 2017-02-06 20:03:39

  你知道三月三这个节日吗?三月三这个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地位不亚于春节,那2017三月三是怎样放假的呢?以下是365音乐网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2017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历年放假通知惯例,2017年“壮族三月三”全区放假2天,3月30日(周四)、31(周五)(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放假,4月1日(周六)、2日(周日)逢双休,因此可以连休假四天。

  根据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98号政府令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2017年“壮族三月三”期间,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3月30日(周四)、31(周五),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

  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后就是周末,所以4月1日(周六)、2日(周日)继续休息,这意味着广西人将可以享受一个四天的小长假。

  由表我们还可以知道,从4月2日至4日调休的3天清明节假期中请假一天,再请4月5日-7日3天,加上“三月三”小长假,你可以连休11天!

2017三月三是怎样放假的

2017年三月三放假安排

  扩展阅读:

  三月三起源及各地风俗

  【三月三概述】

  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起源】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民俗】

  壮族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侗族

  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

  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

  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瑶族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服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

  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

  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

  布依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

  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

  为避免幼苗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

  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

  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

  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

  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

  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

  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

  “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

  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

  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

  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三月三活动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黎族

  称三月三

  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

  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

  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

  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

  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

  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

  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土族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

  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三月三活动】

  “三月三”庙会

  正所谓“三月三,盘古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盘古山朝圣的日子。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盘古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人根之祖---盘古、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自2003年以来,泌阳县大力弘扬盘古文化,将这一传统庙会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寻根拜祖、展示泌阳形象为一体的盘古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在中国“盘古圣地”不在少数,而在河南省,唯有泌阳县盘古山被称为“中国盘古圣地”,此盘古山不以山高而名,因为盘古山主峰海拔也才459米,在群山之中可谓“娇小”,但她却在中原诸多名山秀峰中夺得“盘古圣地”之美名,自是有其不凡之处。

  而盘古山山巅之上立有盘古神庙。

  盘古庙始建于五代。

  传言当年盘古山上时有神光显现,更有蜃楼仙境为乡民官士亲见。

  每奇景临世不过半日即没,其中有仙楼宫阙,井然杼比;麒麟、彩凤、青鸾、仙鹤、白螭、神龙戏于其间;琼草玉树,遍地可见;灵果珍品,望而垂涎。

  仙人飞相来往于瑶宫紫阙,且有彩裳宫娥、童子相随而行。

  仙气氤氲,自在非凡。

  其中有一大殿其势最伟,殿前正门上有一青玉大匾,上书“盘古神殿”四大錾金字迹,气势恢宏,庄严非常。

  殿外庭中有一高逾百丈的玉雕,周身不见半点瑕疵,通体莹光润透,更不显丝毫雕琢之工迹,纯朴自然,浑然天成。

  此玉雕所绘乃一神人,但见此人,虬髯浓眉,金刚怒目,方口大耳,上身赤膊,肌肉虬结,下身槲叶围裙,不失庄严。

  手执一利刃巨斧,挥天斥地,慑泣鬼神,正是有开天辟地之功的盘古大神。

  此事传至京都,明告圣听。

  帝命钦天监卜占,告之乃神迹,瑞兆也。

  帝亲身移驾,周车而至,恰逢蜃现。

  甚喜,净身、斋戒、焚香,祷神祈天。

  望上达天听,永保社稷。

  后,遣能匠巧工于山顶造殿立社,树碑以传。

  命僧道代帝世相守司,以求国安。

  世传盘古氏九月初九圣诞,三月初三升天。

  于是在每年阳春三月花开农闲时,行起庙会,以念盘古开天之功善。

  值此之时,僧道凡夫,官宦平民,商贾小贩,鸿儒白丁,尽皆云集于此。

  或论道说法,或攀比奢华,或藉此营生,或寻墨梦笔,以生妙花。

  三教九流,走卒艺人,不绝其间,山上山下,人烟阜盛。

  叫卖声,讨价声,欢笑声,吟哦声,祈祷声,诵经声,诸般声语不绝于耳。

  山下车马、云轿、简棚、华盖,赁地而卧,占地而居。

  山道侧径有林荫歇脚者,有烹茶煮茗者,有沽酒独酌者,有行令聚饮者,有沾汗而行者,有摇扇拄竹者,有踊跃跳行者,有裙带相帮者,有步履匆匆者,有驻足而望者,世间百态,不一而足。

  山顶之上,喷火、变脸、变戏法儿、吞剑、碎石、耍刀、舞枪、打鞭、履纤、舞狮、舞龙、斗鸡、戏猴等,更有灯谜、对联、赋诗、作词等文墨之巧,骚客鸿儒,尽来附足,一展才华。

  其中更是成全了不少才子佳人之良缘!

  碧玉名媛,自是钟爱一些小巧精奇的物什,珠钗、发卡、玉佩、束发丝结、开光护符,必不会少。

  各地之风味小吃、冷饮、布偶、纸鸢、木质刀剑、竹箫短哨,皆为垂髫小儿之最好。

  又有外地客商携锦帛、雾茗、书画、美玉,藉此易物,换取黄白。

  不少善男信女携家中眷属,虔诚朝拜,以求多福。

  总之,盘古庙会乃一年一度之盛会,不往则定当抱憾遗恨终生!

  2005年1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河南省泌阳县为“中国盘古圣地”。

  “三月三”庙会也是江都古镇仙女庙的传统“节目”。

  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的时节,这一天,当街西斑带河上一弯纤细的月牙儿悄悄落下,镇东那株苍老的榆树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小镇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地热闹起来。

  太阳渐渐升起,居高临下观望:身着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从四面八方向镇上汇拢,继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庙场。

  大街小巷,爆竹纷飞,锣鼓喧闹,到处是节日的欢声……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庙(当时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

  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一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化成庙会。

  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

  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

  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

  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

  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人,也有乘车赶来的,那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街中,诸种土产杂陈其间。

  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嗽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听得见。

  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

  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一片伽蓝香气。

  行香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起程了。

  只听锣鼓喧天,鞭炮震响。

  “马匹”(充神马的人)赤着上身,穿红裤,脸涂花纹,口中横衔一枝长铁签(代马嚼口),手执四五尺长的铁棍,在神前跪拜踊跃,挥舞开道。

  其后是香火队,信徒们背着香袋,手执香火,排成4行,徐徐而行。

  只见烟雾缭绕,缥缈弥漫,如入仙境一般。

  紧随香火队之后是鼓乐队,乐师身穿青衫,腰束黄带,手执鼓、拔、笙、箫、弦子、二胡等乐器,演奏乐曲。

  接下来,是人数最多的化妆的歌舞队,各种歌舞争奇斗胜,美不胜收。

  耍木头人戏的则靠一根扁担,扛着一个小台子,周围有布挡,上面挂有一排排尺把长的小木偶,台前挂有一个小布帘,艺人在布挡下面一手牵引线,一手敲大锣,嘴里唱着台词,台上的小木偶就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什么《猪八戒招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净、末、丑和文场、武场于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队伍最后的,是那些逢大难不死的劫后余生者,他们身穿大红囚衣,口里喃喃念语,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谢神明恩宠,祈祷保佑平安。

  行香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行一程停一阵,停一阵行一程,缓缓地绕镇一周后再折回龙王庙,这时已是红日偏西……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十里方圆,处处是货摊,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从正月起,外地商贾和手工业者,即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乡八镇涌向仙女庙,其中有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农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窑货”和“水鲜”,窑货即宜兴一带的大缸、砂锅、绿瓮、锅碗瓢盆等,水鲜则是宝应一带的藕、荸荠,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称为窑货集和水鲜集。

  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机布,也倍受欢迎。

  赶集的人几乎个个都拿着购来的物件,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崭新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三月三”龙王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心组织、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庙会。

  其时,南京的、苏州的、上海的、扬州的、江都本县的商贾、群众云集江都镇十几条大街上,有来卖货的,有来买物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来采风的,还有来谈对象相亲的,真是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后延续三天。

  集市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入口的粮油、糕点、水果、土产;穿着的裙衫、衣裤;农用的,抽水机,拖拉机、化肥、农药;家用的,家具、炊具、电器、化妆品……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门货,样样能买到。

  入夜,节日的江都镇别是一番风景。

  所有的文化场所灯彩通明,锣鼓喧天,茶座、剧场、舞场、溜冰场、游乐场、公园到处是;扬剧、淮剧、黄梅戏,有名的剧团、红的角儿纷纷登台,联袂演出。

  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联系感情的好地方。

  可以说每次庙会都使江都人开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结交了朋友,都使江都这个千年古镇名声远播。

  三月三情人节

  农历三三月三庆祝活动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

  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

  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

  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

  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

  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

  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

  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

  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

  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

  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

  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

  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宜丰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

  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

  几百年来,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湖北红安县、河南省光山县,也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鬼节,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砖”的童谣,传说在这天夜晚是鬼魂出没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会早早的关上大门,并在门口摆放一些大蒜,蒜字与算谐音,意思就是说当鬼魂从门前经过,就说算了,不去这家了。

关闭